•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智能装备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 » 正文

    智能制造成全球竞争焦点 我国还需直面这些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06 15:08:00    浏览次数:344    评论:0
    导读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目前,随着制造业日益升温,各国均将智能制造视为国家战略重心与科技发展制高点。为此,我国需要把握历史性机遇,突破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智能制造成全球竞争焦点我国还需直面这些挑战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制造业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主导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目前,随着制造业日益升温,各国均将智能制造视为国家战略重心与科技发展制高点。为此,我国需要把握历史性机遇,突破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

    智能制造成全球竞争焦点 我国还需直面这些挑战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制造业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如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变革之风盛行,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方向的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去全球制造业发展主流趋势。
     
      发展智能制造意义重大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进入深度调整期,受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影响,各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走红”,世界掀起了一股智能化潮流,智能制造概念逐步走向落地,成为各国推动制造业复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各国普遍将人工智能视为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钥匙,并着力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都会带来科技的跃升与劳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是其他国家面对强国后来居上的重要机遇。
     
      如今,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风雨雨中,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规模上位居全球首位,而且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也是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从事低端制造、加工代工,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因而,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就必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从而实现制造业全面升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此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工业强国纷纷将智能制造发展视为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与针对性政策,试图掌握智能制造发展主导权。为了不落人后,加快落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不少重要文件,积极谋划智能制造战略布局。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指导性纲领,明确提出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组织研发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2016年,工信部、财政部共同出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要基本实现数字化,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应当取得明显进展。
     
      智能制造发展面临挑战
     
      眼下,由于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工业制造业水平不一,创新研发实力相对薄弱,国际竞争形势日趋白热化,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还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实力不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传感器、芯片、关键零部件及软件系统等方面还较为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基础理论研究比较欠缺,对智能制造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次是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体滞后。虽然我国制造业企业正积极探索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但是截至目前许多企业依然没有能够完成数字化升级,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制造业距离真正的智能制造还有很长距离。
     
      再次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仍然缺失。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标准不仅意味着有序、规范的发展生态,同时与技术研发、专利发明也有着密切关系,而且掌握了标准制定主导权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产业未来话语权,因而标准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在智能制造产业标准制定中还处于弱势地位,亟需进一步加强。
     
      最后是专业人才数量欠缺。智能制造产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明显,而且更需要懂得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极为迫切,但是我国在高端、复合型人才数量上严重欠缺,难以满足智能制造领域的扩张需求。
     
      因此,我国要想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除了在政策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外,还需继续鼓励企业强化关键技术攻坚、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继续引导各项标准制定,加强国际标准制定主动性,提升产业发展话语权等。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sk77.cn/news/show.php?itemid=9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智能装备网 0769-33393889-

    粤ICP备14079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