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智能装备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 正文

    农业机器人应用路漫漫,因地制宜和技术发展缺一不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19 10:31:43    浏览次数:102    评论:0
    导读

    农业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对各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升级具有显著作用。但受技术不足和特殊国情影响,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之路才刚刚起步。农业机器人应用路漫漫,因地制宜和技术发展缺一不可  两百多年前,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以此获得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让全球人口在

        农业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对各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升级具有显著作用。但受技术不足和特殊国情影响,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之路才刚刚起步。

    农业机器人应用路漫漫,因地制宜和技术发展缺一不可
     
      两百多年前,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以此获得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让全球人口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未来粮食产量需要在当前基础上翻上好几番。
     
      但一方面由于城镇化、全球变暖等不利因素影响,土地资源和农作物生长越来越受到制约,粮食增产愈发困难;另一方面务农人数的减少和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也让农业发展遭遇瓶颈。两方面的原因让全球的粮食供需矛盾迟迟无法化解。
     
      在此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力量,各国正在争相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迈进,助推农业生产模式向精准化、智能化升级。而不管是以此为基础建设和打造的“智慧农业”还是“无人农场”,农业机器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全球农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据悉,农业机器人是一种以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为目的,兼有四肢行动、信息感知和智能编程能力的自动化农机装备。在全球遭遇农业发展瓶颈,面临粮食危机的情况下,农业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可以说开启了农业发展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新时代。
     
      受农业机器人强大优势吸引,近年来各国对其发展表达出了格外的重视。自1984年日本首次将机器人引入农业工程领域,后续美、德、英、法等国相继跟进,时至今日已经研发出了播种、插秧、耕作、采摘、收割、除草、分选、包装等多种农业机器人。
     
      眼下,农业机器人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一万台,市场规模接近20亿美元,发展速度极为惊人。在此基础上,各国还在加快细分领域的拓展,美国在农业监测领域,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在农业机器人研发领域,以及日本在农业配套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对而言,我国农业机器人发展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投入研发至今,虽然已经推出了多款类型的机器人产品,但在研发水平和应用程度上仍落后于先进国家,具体表现在投资少、应用难、发展慢、技术差距大等方面。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正在加大对农机装备发展的扶持力度,我国农机事业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期,以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为先导性条件,未来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前景十分可期。
     
      三大问题正制约我国发展
     
      当前, 我国与国外发展的差距一目了然,在国外已经在探索农业周边产业和发展“无人农场”的情况下,我国的应用落地问题还未解决。究其原因,起步的早晚算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我国特有国情下催生出的一些问题还未根除。
     
      起步早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上,进而影响的是产品的价格。农业机器人由于前期研发投入较大,制造成本高,而我国技术上又存在不足,相应的就导致了高昂的产品价格。此外,受农产品季节性影响,农业机器人的利用率也大打折扣,使用成本和闲置时的维护成本也不低。高价格和高成本一叠加让国内农民望而却步。
     
      而特殊国情的影响表现在土地情况和农民情况上。在土地方面我国地形多变,从山地、高原、丘陵到平原无一不有,这对技术和产品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农民方面,我国农民较为传统和保守,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的接受度较为迟缓和固化。两方面的特殊国情因素导致我国农业机器人发展遇阻。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何在?
     
      那么,未来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崛起之路又在何方呢?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上述三大问题的都是受技术不足影响所致,因此只有将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减少研发成本降低价格,才能因地制宜进行土地适应性突破和增强农民接受度,才能将制约产业发展的痼疾一一根除。
     
      笔者认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提高环境识别和适应能力,以此来预知和应对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其二是增强柔性作业能力,以此来应对因对象过于娇嫩而引发的各种作业难题;其三是添加高可靠性、操作便捷性和人机交互性,以此来适应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的情况,顺带提升农民的认可度。
     
      总而言之,农业机器人发展技术是基础和关键,只要企业、国家和行业三方共同注重技术的研发与升级,未来我国农业机器人发展终将走向成熟。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sk77.cn/news/show.php?itemid=45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智能装备网 0769-33393889-

    粤ICP备14079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