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零售业界风波不断。面对目前零售行业出现的问题以及新零售时代带来的机遇,零售企业究竟该如何谋求发展之路?
近日有消息称,曾主宰美国数十年零售业的百货连锁企业西尔斯(Sears)申请破产保护。主要原因在于其识图“以不变应万变”,行业趋势的转变并没有让西尔斯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多年来未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加之长年负债累累的状况,加重了企业财务压力。据了解,自本世纪初以来,西尔斯已经亏损了至少100亿美元。对于不少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另外,英国零售业巨头——德比汉姆百货公司(Debenhams)也在本月25日宣布将关闭50家门店。与西尔斯一样,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德比汉姆已经无法支撑100多家门店的正常运营,所以采取措施减轻压力。
数据显示,该公司从今年1月至9月亏损近5亿英镑(约44.6亿人民币),刷新历史之最。其首席执行官塞尔吉奥布切尔(Sergio Bucher)对此表示,“2018年对零售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我们的表现反映了这一点”。
零售业“末日”来临?
以近两年国内情况来说,到2015年零售行业便已经出现大规模关店潮。有数据显示,2012年-2015年期间,全国有138家百货关闭,262家超市关闭,6209家体育品牌店市场关闭。与此同时,国外市场也不容乐观,包括法国的家乐福、韩国的易买得、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等大卖场也表现不佳。
到2016年,传统零售业处境也没有好转,尤其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人流的迅速下滑、门店成本的持续上升让企业不堪重负。可以说是,整个零售行业都阴云密布,谁也不知道这个魔咒何时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简单说,零售业之所以举步维艰,一方面是由于成本的上涨。在一线城市,尤其是繁华地段,租金可以称得上是飙升,这还不算全部的开销,加上人员、设备、原料等成本费也在直线上涨,很大程度上给经营设置了巨大障碍。
另一方面,互联网电商的冲击导致实体百货零售企业困难。在大数据支持下,电商更懂得抓取受众的喜好口味,并分门别类,更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相比之下,传统零售就显得些许故步自封。
生存与毁灭的分叉路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冲击对于零售业的打击都是巨大的,但换个角度来看,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各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地逼迫零售业进行转型升级,这也是一场行业大洗牌,适者生存的道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拥抱新零售是不少企业选择的一条生存之路。2017年,在新零售的影响下,零售巨头开始走向新零售,并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提升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跨界业态屡见不鲜,比如阿里的“盒马鲜生”、永辉的“超级物种”、苏宁的“苏先生”等。
比如盒马鲜生如今已经成为了新零售业态下的生力军,不论是线上线下,各种商品一应俱全,在瞄准高端市场的同时,盒马鲜生也通过数据收集,不断完善服务,以满足品牌与品质的更高需求。
但在一批企业华丽转身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从此“销声匿迹”或是遭受重创迟迟找不到出路。数据显示,2016年初,沃尔玛便关闭了全球269家沃尔玛实体店,万达百货也有近四十家店宣布关闭,其他像是乐购、天虹百货等也陷入同样境地,更有不计其数的小型零售企业倒闭,无人问津。
不过,像大润发、天虹等商超在此后的发展中赶上了新零售班车,找到新模式,有的上线APP、小程序,有的提供自助下单服务,最终以人性化的服务赢回了消费者的信赖,也赢得了发展的新时期。
事实上,不论是传统零售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所要做的都是一件事,就是在产品、服务、价格、流量等方面下功夫。在这场零售业生死存亡大战中,存活下来的甚至位于前列的企业必定是在其中一方面或者多方面具备过人之处,所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建立优势、发展优势、利用优势是零售行业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