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是苹果还是华为呢?近日,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使用苹果手机的多是“穷人”,而富人则更多使用华为。实际上,对于这两家公司而言,智能手机已不再是它们走向未来的途径。
穷人用苹果富人用华为?手机厂商早已“另寻新欢”
对于这一结论,相信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苹果手机怎么就成了“穷人”的标配了呢?当然,这一调查所选取的具体受访人群和人数并未公布,有可能存在片面的情况。所以,到底这一结论正确与否,大家自己判断就好。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无论消费者是用苹果也好,用华为也罢,自己的销量最重要。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日趋饱和,技术迭代的空间不断缩小,各大巨头之间已经很难拉开差距。也就是说,智能手机市场还是有利可得,但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为此,苹果、华为等业内巨头都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例如自动驾驶。
苹果:一波三折的自动驾驶之路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苹果的创新基因贯彻始终。而iPhone的巨大成功,更是让苹果爱上了瞬间轰动世界、引发全球膜拜的感觉。在敏锐感觉到智能手机市场的形势变化,以及自动驾驶汽车有可能发展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后,苹果在2014年左右开启了自己的“泰坦计划”。
寄希望于打造自动驾驶领域新iPhone的美好想法,苹果一开始同样采取了保密措施,一直低调地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以及造车行动。而业内领头羊谷歌则早已公开进行路测,始终处于舆论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苹果与谷歌最初的想法惊人的一致,那就是自己造车。谷歌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利用其研发的“萤火虫”车型进行自动驾驶测试;苹果也曾设想,采取“软硬件一体化”策略,发展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但是很显然,造车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任何车辆制造经验的苹果和谷歌最终都选择了放弃。
苹果造终止“泰坦计划”,放弃直接造车后,选择了与汽车制造商开展合作,转而开始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专注于软件领域。日前,苹果ECO库克公开表示,苹果正在研发自动驾驶汽车软件系统。
战略调整后,苹果的自动驾驶之路愈发顺畅,逐渐走上了正轨。目前,据美国加州车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5月以来,苹果自动驾驶车队的数量由2017年的3辆,迅速增长至现在的70辆。也就是说,仅在加州,苹果就有70辆自动驾驶汽车正在开展道路测试。那么,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能否取得iPhone一样的成功呢?我们拭目以待。
华为:不一般的自动驾驶“玩家”
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热潮下,不少域外企业都开始入局汽车产业。除了谷歌、苹果、百度等公司外,还有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企业,还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军”,而作为通信巨头的华为也加大布局自动驾驶,无疑更让人意外。
早前,华为就被传出要联合国外企业造车,但是一直没有实锤。而在2015年时,华为曾做出回应,不会参与造车计划,只会提供以5G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车联网服务。确实,作为一家通信企业,华为最大的优势自然是在通信网络技术领域,而5G网络技术不仅是未来通信领域的新主流,更是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全面商用的关键。
其实,车联网只是华为发展自动驾驶的一个重要入口,但并不是终点。
随着自动驾驶热度越来越高,商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华为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增长,布局动作日趋频繁。今年10月份,华为宣布与奥迪达成战略合作,并发布了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MDC600;不久后,华为又宣布推出昇腾310芯片,可以支持自动驾驶精准识别与超高算力。
可以看出,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已经逐渐凸显出三条主线,分别是车联网、5G以及自动驾驶芯片。这三项技术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实现L5级无人驾驶、走向规模化商用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华为的重点依然在自动驾驶移动网络方面。
说到底,智能手机也好、智能音箱也好,又或是自动驾驶汽车,在科技企业眼中,这些都是获取流量、掌握消费人群的关键智能终端入口。正是因为如此,在智能手机市场陷入增长瓶颈,而自动驾驶汽车加速崛起的当下,苹果、华为等公司才会将如此重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毕竟,这是关乎未来的竞争。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上一篇:大数据渐成市场营销利器 促进电商服务精准化下一篇:机器人改变传统收银方式 未来收银环节将如何发展?
@中国智能制造网 扫一扫,官方微博互动多微信号:gkzhan官方微信扫一扫,智造信息随手掌控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我要评论
昵称匿名
表情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